top of page

2017年北門周邊社區營造-廣告物示範操作

北門

社區營造

招牌改造

|概要說明|

2016年在臺北市西區門戶計畫之實行下,位在臺北城北門旁的忠孝橋引道正式拆除,昔日城門也因而再現於市民眼前。以北門為中心,融入周遭鐵道部、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三井倉庫與清代機器局等,使臺北地景風貌得以重現,其並與周遭林立的大樓,呈現歷史與當代共存之強烈對比。
本計劃透過社區營造方式深入在地社區溝通並邀請專業設計者、招牌業者進入擾動,在不斷的對話與討論過程中,與當地各產業達成改造共識,進而對店家招牌作示範改造,使歷史建物與都市景觀間的美學達到平衡,都市紋理逐漸顯現。

|背景|

新舊並存街區中失效的廣告招牌
臺灣都市土地為住商混合,因此商業行為多存在於各街區,商家為吸引消費者的目光,想盡辦法將店家特色、資訊全部呈現在廣告招牌上,這使得臺灣街道視覺文化和其他國家大為不同。五花八門的招牌廣告,使人們生活周遭充斥過多訊息,行人對訊息接收感到疲乏甚至無感,業者也難以利用它吸引消費者目光,廣告招牌失去功效。

此外,廣告招牌的多樣也使都市景觀雜亂無序,故臺北市政府於1996年頒布「臺北市建築物招牌廣告及樹立廣告設置要點」,針對招牌廣告及樹立廣告施行規範,其中北門相機街也是接受補助統一汰換招牌之商圈,惟政府與民間的想像具有落差、法令暫時無法因地制宜,導致難能達到預期效益。
 

|操作策略|

以社區營造方式解構當地對招牌的想像
因此,團隊選擇透過社區營造方式進入示範操作,深入在地社區溝通,並邀請專業設計者、招牌業者進入擾動。在不斷的對話與討論過程中,漸與當地各產業達成改造共識,並在北門管制區準則前提下,透過深度訪談、微旅行、社區凝聚共識工作坊,逐步彙整意見,重新解構、想像招牌在不同時代的意義,共同思考新時代北門所需的招牌形式,並完成6處之招牌改造。

|成果說明|

本次計劃透過民眾彼此的觀察與對話,將城市美學融入社會生活。過程中,也讓越來越多的店家,開始認同有設計的招牌是件重要的事。本次計劃共辦理25場次工作坊,邀請集廣告物、景觀、字型、色彩、燈光等專家學者參與;並辦理2場成果展示,總觸及人數超過1700人次;最終完成7處店家舊招牌拆除及11面招牌改造,以及1本成果彙編手冊。

北門周邊小旅行
城市美學系列工作坊

北門周邊小旅行

北門街招成果展

城市美學系列工作坊

北門街招成果展

北門街招成果展

北門街招成果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