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景澤創意

【回味老臺北】用料理書寫歷史記憶 大橋頭美味的秘密

撰文|呂其正

從捷運大橋頭站下車,順著電扶梯緩慢上升回地表,台北橋交通尖峰時那刺耳的車輛聲,也許讓來者一時之間無法適應。但轉個彎,前進延平北路三段的巷弄,撲鼻而來的卻是滿滿食物的鮮香美味。滷肉飯、米糕、雞肉飯,接著還有左手處巷弄內的米粿市與米食文化…,真是需要好幾張嘴與好大的胃,才能吃完一輪這裡的美食。

營業甚久的店家成了今天的知名老店,長久下來,美食的滋味一次又一次地留香口中,市場攤販與餐廳老店的美味,可說是居民與顧客常存的記憶。

那麼,又是甚麼樣的原因,讓這一帶有如此多的美味食物聚集,長久經營至今?人力市場、台北大橋、橋下的「大橋頭」,還有米粿市這些關鍵字,能為這好奇引出部分解答。


迪化街內 「粿仔街」 的米食記憶

熱騰騰的米粉,總溫暖附近人們的心。(圖片來源:景澤創意)


牠在草叢、草地等低海拔地區活動,生性害羞,在臺灣即使是有多年賞鳥經驗的鳥友,也鮮少瞥見牠們的身影。比較常見到的,是與林三趾鶉外貌相像的棕三趾鶉。

穿梭在草叢間,有著撲朔迷離的保護色,林三趾鶉身上有著褐色、黑斑及灰色的羽毛。牠身形短矮,一隻腳只有三個腳趾,其腳印就像塗鴉會看到的鳥腳,僅有三條線。特別的是,別於許多鳥類,林三趾鶉的雌性體型較雄性還要大、顏色較紅。牠們的巢築在草叢下面,隱蔽的相當好,繁殖季就在4至8月,通常會下4顆蛋。

大橋頭人力市場的嘉南家傳料理

接著出場,是老一輩台北人都知道的大橋頭人力市場。台北大橋,自1925年日本時代從木橋改為鐵桁架橋後,名氣攀升更勝以往,還曾當選知名的台北八景之「鐵橋夕照」。

此時台北橋以北一帶,除上述提到的良田、水圳外,已有一定程度的人潮聚集,因而有「大橋町」之名。而大橋附近,迪化街一帶紡織、鋼鐵、營造等產業的人力需求,到了民國50、60年代後更是水漲船高。逐漸地,大橋之下就形成了尋求工作的小型人力市場,其中以臨時工為主要需求,當中有許多從雲林、嘉義等中南部北上尋求工作機會的鄉親朋友。


自1933年就在台北橋下開店的美珠魯肉飯。(圖片來源:景澤創意)


此區的食物與攤販,也隨著成長的勞動市場而日益繁盛。今日,雖然人力市場已不見當年盛況,曾聞名一時的大橋市場前幾年重新開張後也悄然關閉,但現在熱鬧的延三夜市當中,依然有部分老店堅持著當年的美好滋味,值得一訪。

在上述美食的唱名過程中,其實也能體察到一個特色:美食,總是伴隨著地方的特食。上述的勞動人力市場中,來自雲嘉南的鄉親朋友佔了一大部分,工作雖屬短期人力需求,但也有許多人選擇定居台北,成為新一波的台北人,所以人們能在這邊發現嘉義布袋或雲林台西的家鄉美食。

飲食文化背後的城鄉移民議題,同樣值得人們細細品嘗當中滋味。美味鮮蚵料理,或是熱騰騰的粽子和糕粿,都是家族打拼奮鬥的生命故事,也是值得記憶、聆聽,進而了解彼此的傳記歷史。


129 次查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