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思儒
攝影:吳思儒
三月的午後,斯文整宅頂樓陽光讓人感覺溫暖。微笑後換來一句「還在拍紀錄片啊!」邊晾著衣服的黃大哥反常地多話。三歲時就跟著父親從雲林來到臺北,就住在垃圾場旁的違建。雖然沒有合法所有權,但當年也是花了幾百元才購入。後來政府說要拆除違建,在周邊興建斯文里一期,一家十多人就一起住在十坪不到的房子。
黃大哥退伍後在附近租房子,之後就在斯文三期頂樓蓋了間違建, 跟鄰居搭接水電,生兒養孫,一直住到現在。
搭上了臺北開發的時代,雖然不識字,但用「土水師」的日薪,仍養活了一家人,談話之間也一直笑稱,退休了只能幫忙家人洗衣了。
提到最近斯文里三期都市更新的進度,才知道原本供電給他的住戶已經點交,也已中斷水電。目前頂樓沒電也無法居住,所以就跟鄰居再租了一間房子,先住到拆除之前。黃大哥說他也不是不想找房子,而是一家多口,還有要照顧的親戚、在附近唸小學的孫子,跟有限的經濟能力。讓他無法在短時間找到理想的替代住所,直嘆這些煩惱讓他瘦了五、六公斤。
身為違建戶,對於都市更新進展沒有喜悅。
家鄉在何方?
攝影:吳思儒
晾完衣服,點起了一根香菸,話題轉向老家雲林,述說著當年許多雲林人都上來臺北,一位帶著一位。在這個區域經常可以遇到來自同鄉,或是鄰近村落的鄰居,感覺都很親近,直說這是臺北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談到是否有回去雲林,揮揮手說道,雖有回去看親戚,但大多數的村落人都不多,年輕人很難討生活,有的也都是住不習慣城市的老人家。加上六輕興建後,許多環境都已經改變。
最後一句「如果家鄉可以討生活,又有誰願意離鄉背井,」說得蕩氣回腸。
那個三歲就離開的雲林,是不會忘記的根,但不知道還是不是家鄉?打拼一輩子的臺北卻即將沒有落腳之處,對黃大哥一家人來說,家鄉應該在何方?。
後記
這些伴隨著臺北發展的城市移民,多數都已經到了第三代。有人落地生根,佔得一席之地;有人仍需租屋度日,遊走於城市之間。
斯文里三期的頂樓違建是很特殊的案例,因為五樓多屬於市政府的產權,所以該處頂樓違建,並不是透過五樓直接向上增建,而是獨立興建,必須跟其他住戶共用水電,所以興建者與住戶多是整宅住戶的親朋好友。
因為獨立於所有權戶外,這些違建的所有者,在都市更新中並沒有參與的機會,也是過程中較不被關注的一群。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