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適規劃推動精進與交流共學
在水利工程規劃中融入永續發展的精神,採取系統性的調適思維,以降低災害風險並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
調適規劃
NbS
公眾參與
生態系服務
自我評估
|概要說明|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下,國際間提出多目標的自然資源管理發展方針,強調生態系統服務及永續發展。然而,水利工程的施作不可避免地擾動自然環境,也對生態和社會產生間接影響。因此水利署嘗試在面對管理目標外的挑戰時,採取系統性調適思維,將永續發展融入水利工程規劃,以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
近3年推動中,採用創新政策,區別於以往以工程思維為主導。透過共學營、成果分享會和交流座談會,促進各執行單位相互學習,收集回饋意見以修正規劃。本計畫旨在透過文獻蒐集和訪談,提出調適規劃工作流程、民眾參與及資訊公開的精進策略。同時,透過共學營和成果分享會,分享各流域的操作經驗,實現共學精進的目標,展現各分署流域調適規劃的成果和亮點示範案例。
|計畫特色|
-手冊持續優化回應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目標
-整體規劃導入以自然為本的操作精神
-促進不同參與者的互相理解與認同
-提升地方組織對於相關計畫的認同
|背景|
水利署於民國110至115年展開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透過氣候變遷壓力測試,明確流域高、中、低水道風險和土地洪氾風險區位,強化水道防洪設施功能及提升國土承洪能力。同時發布「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參考手冊」,整合治理方向和管理調適策略,提供執行端參考
|操作策略|
關注提升相關資訊的理解性與運用性
調適規劃以跨領域和跨部門思維為主,強調自然解方(NbS)和民眾參與,相對於過去以工程治理為主的規劃更具創新和多元形式。參考過往執行案例和IUCN的NbS標準,結合國際應用案例,雙向檢視目前規劃內容,提出符合國內環境和社會狀態的易理解且可操作的手冊。
調適規劃自我評估方法與流程(本團隊繪製)
強化參考指引與實務經驗接軌
以既有調適規劃參考手冊作為基礎,了解民國110年至民國111年期間透過與各河川分署及專家學者的交流座談蒐集相關修改建議以進行修正。在實務方面尚有許多正在進行規劃作業之流域,不同地區之環境背景與社會人文差異,在流域現況盤點和課題分析,或民眾參與過程中都有不同狀況,可能受限執行經驗或進度,造成潛在問題未被解決並導致成果的偏差。因此本團隊所研提之精進檢討建議或操作方式,透過使用者意見蒐集,包含委託單位與受託單位、專家學者、參與相關活動的民眾進行理解,進行實質有效的修正建議。
調適規劃執行經驗訪談
建立彈性多元之交流互動機制
各流域特性與規劃方法皆有不同,報告書文本可能較不吸引人主動閱讀,透過公開展示、簡報交流之場合形式,可使各規劃單位相互了解,並接觸認識不同流域特性之規劃成果。因此本團隊辦理共學營,提供現場規劃案例之踏查、設計思考工作坊等促進實務經驗之交流;成果分享會邀請流域案例執行團隊進行分享,也同時邀請專家學者,進行相關專業主題短講,以利各流域規劃單位相互交流與共同學習。
共學營-現地踏查
成果分享會-案例分享
共學營-設計思考工作坊
成果分享會-專題演講
|成果說明|
透過訪談、相關文獻彙整及專家諮詢建議提出「常見問題與通則性解方」、「調適規劃對應NbS八大準則可採取之行動建議」,建立回應當前社會挑戰中水利署的權責下,參考NbS概念進行紅黃綠燈自我評估流程,作為後續相關政策操作的指引。並針對資料盤點部份,在「生態資料」、「經濟資料」、「歷史人文資料」三個面向建議可以擴大蒐集與分析。最終依上述方法綜合建議流域調適規劃執行方向依短、中、長期分列如下:
短期
落實大小平台會議,透過此媒介,確立各部門之權責;經由小平台會議與地方建立長期溝通平台,促進地方交流;依本位權責進行推動,相關調適措施如逕流分擔、在地滯洪等措施,形成共識後,與調適規劃共同納入治理計畫;透過自我評估工具,檢視調適規劃流程指標,並進行彈性調整。
中期
調適規劃納入流域情報地圖作為建置GIS圖資之基礎,並優化彙整資料共享平台,多方推廣調適規劃之推動成果;民眾參與辦理形式多元化,導入專業團隊,提高民眾參與意願與成效。
長期
整體規劃導入適應性管理思維,建立監測指標、監測機制與評量機制,提供規劃前後相關監測資料對比,以回應整體流域調適規劃所提倡之調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