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品介紹

Introduction of works

背景2.png
蕢至_種籽.jpg

李蕢至/棲種之所

媒材:竹子、鋼筋
尺寸:390 cm(L)x 330 cm (W)x 450 cm(H)

濕地是一片介於水與陸、生與滅之間的過渡地帶,孕育著無數看不見的力量。它既是生命起始的溫床,也是種籽漂浮、沉降、潛伏與重生的舞台。
作品《棲種之所》取形於種籽圓潤包覆的輪廓,以竹編手工構築而成,象徵生命的能量與內蘊,也為人們提供一處短暫棲息、感知與沉思的庇護空間。它既是一顆靜候破土的種子,也是一座可進入的詩性家園。
濕地的多樣性與變動性,塑造了種籽不同的生存方式:有的隨風漂流,有的在水中停駐,有的順勢扎根。這些生態策略,也映照著人類在自然與城市之間的往返,在遷徙與定居之間,重新思索「棲所」的意義。
作品以竹子編織而成,每一道紋理都留存著時間的痕跡與手感的溫度。雕塑上方的圓形窗口,宛如萌芽的裂縫,是光與風進入的節點,也象徵希望萌動的開始。當觀者步入其中,彷彿化為種籽的一部分,在竹影斑駁與濕地聲響的包圍中,體會與自然共生的節奏。
在這裡,天與地於濕地上交會,人與自然在旅程中尋覓適性的棲所,如種籽般與環境共構未來。

背景2.png
蕢至_年輪.JPG

李蕢至/年輪之脈

媒材:木板、松木、樹枝、漆、防水貼紙尺寸:1000 cm(L)x 900 cm (W)x 180 cm(H)

1948 年,美國生態學家李奧帕德(Aldo Leopold)完成經典著作《沙郡年記》,其中一章描繪從一棵枯木的年輪中,讀出世代的歷史與變化,提醒人類應向自然學習。他以長期觀察與細微互動提出「土地倫理」,重建了人與土地相處的模式。年輪,是時間在樹心深處沉靜書寫的詩。它不發聲,卻忠實記錄每一場風雨與陽光的記憶。本作品以「年輪」為核心意象,將自然的節奏轉化為一座詩性場域,承載氣候記憶、水文變遷與濕地呼吸的韻律。作品以松木與樹枝建構,層層交錯成圓環,如同放大後的年輪剖面。每一道輪廓象徵一株樹木的生命歲月,也對應著地球氣候的細微變化;這些自然語言的刻痕靜靜地在濕地累積與訴說。作品中心綻放的花,象徵濕地的「心」,是生命與呼吸的核心。此外,年輪的內側展示了由民眾共同繪製的「種子曼陀羅」,回應今年新北濕地藝術季的主題「種子之旅」。透過參與繪製,社群將種子的意象植入作品,使其成為共同的記憶與願景。這件作品以自然的時間軌跡呼喚人類重新傾聽自然的流動旅程,並以藝術為介面,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與土地、水文與氣候之間的交織關係。

背景2.png

黃琬雯、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程家倩、黃裕勝、林靖珉、羅珮慈、簡捷融)/種籽的幾何學 :對立的共生 Geometry Hidden in Seeds:Symbiosis of Opposites

媒材:寶特瓶、鐵絲
尺寸:總直徑 830-850cm

本作品以「種子」作為起點,探索自然秩序與生命循環中潛藏的幾何美學。一顆種子從發芽到茁壯為一棵大樹,結花成果,表現出生命的循環和成長時序。當我們親近自然的時候,能夠深刻地體會到美感是建立於上帝的創造,從微觀世界凝視一朵花的構成,便可窺見黃金比例與對稱型態所帶來的視覺愉悅。
作品的靈感來自濕地常見的被子植物五瓣花和水生植物的維管束為幾何形式的基本單元,並以日常可見的寶特瓶為漂浮基底,再以骨架連接出五邊形與分形結構的幾何之美,白天可見巨大漂浮於水面的寶特瓶地景,到了夜晚,寶特瓶隱形了,只見黑暗中發出微光的五瓣花和分形圈。作品中,人工與自然並置,平衡共生——寶特瓶象徵著城市消費的循環,植物幾何型態代表自然生態的循環,兩者對立但彼此映照。我們相信,唯有在城市與自然之間取得平衡與合作,共生的未來才有可能真正實現。

背景2.png

Lua Rivera / Skydiver seeds

媒材:竹材、金屬尺寸: 700cm (L) X 200cm (W)X 260cm (H) 

“Skydiver seeds” is a sculptural installation inspired by the elegant and purposeful motion of silver grass seeds as they part from the plant. When dry, these seeds detach and launch themselves toward the earth, always land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like tiny, natural projectiles with an innate sense of orientation. The structures, crafted from bamboo and metal, magnify this silent choreography. Standing like poised arrows, the forms evoke both stillness and motion. They echo the resilience of nature’s design, light yet grounded, fragile yet deliberate. Set against the open sky and shifting landscape, the installation invites reflection on the intelligence embedded in natural systems and the subtle forces that shape movement, growth, and direction. 

背景2.png
張國耀.JPG

張國耀  / 〈淼種〉 Seed Infinity 2.0

媒材:竹子、石頭、漂流木、鋼筋
尺寸:  250cm (L) X 250cm (W)X 250cm (H) 

延續 2023 年新北濕地藝術季的作品「淼芽」,從發芽到下一個階段,開花結果後種子再度誕生,回到一個循環,形成生命週期的延續。「淼種」一顆流浪至此的種籽,沿著是水流在漂泊與沉靜之間,準備展開新的一段生命之旅。

背景2.png
S__32555014.jpg

舞蹈生態系 彭筱茵、彭宇弘(起夫)  / 濕地女神種在這

媒材:織品

濕地的每一處,仿佛都留有濕地女神的倩影。祂的衣裳輕柔地環抱著這片充滿能量與生命的土地;每一個存在於濕地的生命體,都曾被女神悄悄推了一把。那無形的力量,與我們深深相繫。回望過去,女神為這片土地帶來無數美好與感動。
2025年的《種籽種籽去哪裡?》,演出結束後,我們將女神與民眾共同創作的表演裝置種下,讓這份記憶與生命力繼續在濕地延續——再度喚起女神曾經灌注於這片土地的溫柔與力量。


舞蹈生態系「濕地女神」系列
2022新北濕地藝術季《濕地女神動次動》
2023新北濕地藝術季《交界重逢-與濕地女神的密語》
2024澳洲Mirramu藝術中心《與濕地女神的交界重逢》
2024宜蘭五十二甲濕地藝術季《濕地送行者》
2025新北濕地藝術季《種籽種籽去哪裡?》

背景2.png

景澤創意 吳思儒  / 景・觀 Vision U 

媒材:竹子、石頭、漂流木、鋼筋 
尺寸:200cm (L) X 400cm (W)X 300cm (H)

觀者的視角與周圍的自然景象相互交織與影響。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景象在不同的光線、氣候和視角下變得多樣而流動。
人的觀點不僅塑造了他們所見的自然景色,反過來,這些景象也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感知與心境。自然與觀者的關係,是一個相互塑造、互動共鳴的過程。

創作營作品區

背景2.png

杜柔嫻、劉宥辰、葉子瑄、王慈慧 / Germination

媒材:大小樹枝、鐵絲尺寸: 200cm (L) X 300cm (W)X 200cm (H) 

在濕地的流動與多樣中,我們觀察到,不僅是植物與動物尋找適合棲息與生長的空間,人類也一樣。在這片交織著水、土地與生命的空間裡,我們釣魚、野餐、漫步、停留,這些行為就像種籽在旅途中找到片刻的土壤,得以歇息與孕育。

《棲憩之所》是一座位於濕地中的「樹屋」,以樹為支撐、以屋為庇護,象徵人類在自然中的暫時棲身與內在休憩。這座作品並非模仿自然,而是融入其中——結構輕巧、選材自然,不干擾濕地的原貌,而是如同一顆輕落的種籽,順應環境而生長。

我們從濕地使用者的視角出發,觀察人們如何與濕地互動:有人靜坐沉思,有人緩步觀鳥,有人在樹蔭下閒談,這些平凡的日常,其實是人與環境互動中最溫柔也最真實的樣態。作品邀請人們進入樹屋,並非「觀看」自然,而是「置身」其中、放慢呼吸、感受時間。

背景2.png

林暐翔 / 《在水底仰望天光》  一座懸浮於森林中的植物天幕,一場模擬湖面與視角顛倒的空間實驗

媒材:鋼索,廢棄漁網,漂浮性水生植物尺寸: 300cm (L) X 300cm (W)X 220cm (H)  依場地而生

在自然與電塔之間以鋼索架構出的結界,荷葉在其上繁殖鋪展。 觀者被邀請進入這座構築出的低矮空間,從底層仰望那片如湖面般懸浮於頭頂的荷葉。

這是一場仰望的體驗,從模擬水面下生物,將日常的水面視角轉換為仰望天空的水下視角,使人如置身於湖水之下。感受水上世界如何遮蔽光源、佔據視野,甚至壓縮呼吸。

而隨著環境條件的時間變化,葉片枯萎或增生,綠幕逐漸瓦解。成為一場關於在自然擴張與退讓間,與時間腐蝕力的創作思辨。

展期的最後,我們看見的會是晴空萬里的天空,抑或是被巨型人造物填滿的天空?

背景2.png

噗啾社(蔡心恬、莊子醇、陳怡玲) / 切片

媒材:竹、布、線、鐵絲等

以濕地最具代表性的新月橋為靈感,從「橋」作為連結的意象出發,嘗試將其形象轉化並延伸至水域之上。創作者在觀察濕地時,曾注意到池水表面偶有落葉、花瓣或漂浮物輕輕飄下並停駐,於水面凝結成短暫的畫面。這種瞬間的感受,啟發了作品的構想——想像一片片象徵新月橋的白布切片,從空中緩緩飄落,定格於水面之上,最終在視覺上連成一條新的「橋」。

這條由漂浮布片形成的橋,與遠方真實的新月橋遙相呼應,既像是對其形態的切割與重組,也像是時間被凝固的片段。當微風與水波推動布片時,橋的輪廓會輕微變化,將自然的律動與人造的結構融合,讓觀者在濕地的開闊空間中,同時感受到現實與幻象的並存。

背景2.png
踏旭草.jpeg

郭振寧、林復盛、陳宥任 / 沓絮草

媒材:蘆葦、茅草、菰草、葉子、枯枝、木材、麻繩
尺寸:
  600cm (L) X 60cm (W)X 150cm (H) 

2093 年,隨著氣候劇變與土壤污染,科學家於新北人工濕地首次紀錄到一種疑似變異植物:沓絮草,俗稱「喘霧仔」。
據信為紅樹林與野艾草的遺傳混生體,其葉面具細絨氣孔,可吸附重金屬並釋放迷向性氣味,干擾蚊蟲辨位。生長緩慢,多半隱於水域邊界,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崩潰後,濕地自行調節機能的象徵。
本作品以自然媒材構築其擬態實體,作為「近未來物種檔案」之一,探索末世感時代下,人造自然與生物演化之間模糊而真實的邊界。

背景2.png
S__32612357.jpg

李瑜芳  / 《ENTRANCE》

媒材:木材、竹片、麻繩、拾得物尺寸: 200cm (L) X 180cm (W)X 150cm (H) 

大漢溪濕地蘊藏著豐富的生態系統,是都市邊陲中一處難得的自然棲地。本次創作以回收材料加上竹編搭建一座可穿越的空間,作為觀者停留在濕地的一個可以休憩、觀察之處。以回收的材料加上木料及竹片,具有呼應濕地環境的可塑性與滲透性,將保留結構縫隙,讓陽光與風穿透其中,形塑出流動的光影紋理,引導觀者步步深入。從空間內部可見外部濕地的草叢、池塘與飛鳥,形成一種半封閉、半開放的觀看介面。這是一條通向自然的路徑,也是一段身體與環境之間重新連結的旅程。透過進入、停留,觀者不只是穿越空間,而是逐步調整感知,進而與濕地生態對話、共處,穿越作品,進入濕地。

背景2.png
濕地織網2.JPG

崔芳瑜、蘇啓嘉、胡貽斐、董幸倫 / 濕地織網 Weaving the Wetland

媒材:竹子、織線、濕地植物尺寸: 200cm (L) X 300cm (W)X 200cm (H) 

綜觀濕地環境的演變,從過去通排的髒污渠道,到近年因水質處理而水量減少的生態環境,我們關注其中的生態變遷與流動樣態,與自然共同書寫此地的故事。作品以濕地的「流動性」為核心,探討人與濕地之間的關係,並思考「自然的邊界」如何形塑人為的互動。植物為何停留於某處?為何不越過某條界線?我們以線為語彙、如蜘蛛結網般地在濕地中編織,透過實地採集植物與撿拾物件,凝結我們對濕地的觀察。茄苳、月桃、水柳、雞屎藤、蘆葦與蓮花,代表了濕地生態的多樣,隨風、陽光和雨水不斷改變、枯萎、脫落或生長,時間會帶走某些元素,也會填補上新的生命,作品將持續的流動與連結。從各自的視角出發,我們進行採集與編織,最終結出一張多元且動態的濕地網絡。藉由作品,讓觀者看見濕地的日常之美,在看似靜止的濕地中,讓我們感受與時間共處、人與自然交織的生態場域。

背景2.png

賴揚名 /生生窒息

媒材:布袋蓮、麻繩、蘆葦、開卡蘆等自然素材
尺寸: 600cm (L) X 600cm (W)

《生生窒息》以布袋蓮為主要素材,探討生命在快速繁衍之下對環境造成的淺在壓力。布袋蓮透過無性生殖迅速擴張,影響其他水生植物的生存空間,象徵單一族群在自然系統中失衡的危機,作品於2025年9月20日(依完成作品日)以中空圓環為初始結構,於水面逐日生長、蔓延,從「空」轉為「滿」,最終走向「過滿」的過程,視覺化呈現生態原本應共生共榮的秩序,如何被過度擴張所吞噬!

背景2.png

Copyright © 景澤創意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Tel: (02)2581-1365    Fax: (02)2581-3335    E-mail: service@visionunion.com.tw ​   Add: 臺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二段129-2號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 LIN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