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北濕地藝術季」
新北市板橋區的大漢溪沿岸坐落了8處人工濕地,串聯為河畔的綠寶石,利用其濕地處理板橋區的民生排放水、淨化大漢溪水質、改善昔日水質汙染嚴重的生態環境,創造多樣性的生態棲息空間,吸引多樣豐富的物種,如鶺鴒科、秧雞科等數十種鳥類及兩棲類爬蟲和昆蟲棲息,保留完整的河岸次生林,同時也提供民眾休閒娛樂的場所,打造成為豐富的大漢溪濕地生態廊道。
為了凝聚更多民眾對在地生活環境的認同,提升濕地生態環境的素養,凝聚在地志工對濕地生態保護的意識,宣傳濕地生態系服務功能之價值。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於2017年在新月橋下,首屆舉辦「新北濕地藝術季」,透過展示自然藝術裝置,友善市集、音樂展演等不同元素與形式,帶領民眾走入不一樣的濕地展演空間,開啟藝術與生活之間的對話,連結環境與人的關係,在作品互動的同時,與濕地的連結也就此展開。
邀請大家一起越過堤防,來到大漢溪溪畔,親近濕地、感受濕地,透過藝術季系列活動,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濕地,理解濕地的重要性,進而思考濕地,乃至於整個自然環境與你我的關係。

2022
新北濕地藝術季
今年,將回到城市聚落發展的起點,河流一直承載著我們的記憶,並在這時間與空間的堆疊,維持著人與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如同人工濕地淨化污水與支持生態的作用,讓我們重新思考如何與環境和平共存。
回到城市還未建立的時期,河流是自然擺盪的,河流周圍低窪地區,因河流的漫淹,形成濕地。最早人類生活與河川有密切關係,包括取水飲用、洗衣、洗澡、引水灌溉,載運貨物與人等,這些生活用水直接排回河川,河川的自淨能力能將水質淨化,人類文明也自此發展。
但隨著城市發展、人口增加,對土地需求增加,為了不讓洪水淹沒城市,河岸築起堤防將人與河 隔開。又因應現代化發展,人類也不需要直接從河川取水,人跟河川的連結也逐漸越來越遠。
現代,為了因應人類大量的生活污水,新北市政府於大漢溪旁建置了人工濕地,除了淨化外也支持了許多生物生存,人們發現濕地的價值。我們也思索如何透過各種方式,將人們帶回到河濱,重新思索與我們生活密不可分的河流的關係。找尋河流沿岸的發展脈絡與故事,將這些情感與記憶,轉化為我們對於環境的關懷。

川流堆疊
河川的流動永不停息,環境地貌與文化的不斷地變化,堆疊成我們與河的記憶。
「川流」表示河川流動,生生不息,亦表示週 邊人工濕地等水文環境。 「堆疊」 涵蓋環境、人文歷史、情感記憶,從過去到現在,甚至未來不斷累積的歷程。
邁入第四屆「2022新北濕地藝術季」特別邀請創作者一同進入濕地,透過實際觀察與科學方法,理解濕地物理、化學,以及生命之於濕地的關聯,期望透過創作展現出大漢溪濕地所蘊含的多元價值與豐富樣貌。
2022藝術作品
Art Work

邊界之外
臉頰緊貼地球(吳有容&林詩樺)
|共創對象|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學生、輔仁大學藝術與文化創意學士學位學程學生、新北市濕地珍水志工隊
「城市早已超載,人們將自身與自然劃定一道道的牆,整個台北城被脆弱的河堤包圍著,而這道防線是在保護人們的生活?還是將人推離生活之外? 河堤外圍的人工濕地,作為城市與自然的過渡,背負著淨化水質的使命,亦是人類「集體排泄」的最後一道防線。」作品為邊界上編結的繩索,在河堤上翻越,指涉並突顯這些存在而被忽略的隱形防線。
荷居
李蕢至
「荷居」位於荷花池旁,呼應濕地內自然植物的淨水功能。以荷葉形狀結合水生植物的維管束特徵,結合了現代工業科技和自然生態智慧,也是一件工業文明在自然之間的交會的作品。在這個淨水、賞景與休憩的人工濕地環境中提供了遮蔭與乘坐的功能,也回應都市中的休閒觀光發展與自然在土地上共生風景。


與濕地共舞
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彭筱茵
|共創對象|新北市立板橋國民中學、
與濕地共舞工作坊參與夥伴
「濕地女神動次動」──在水一方,走來了一位「濕地女神」,她帶著濕地的不同動能,給予萬物滋養、循環。與女神遙遙相映,幻形為濕地各種生命形態的人們,生長著、躍動著,回應濕地的賜予。當人與濕地相會共生,讓我們一起在層層流動中,以「沈澱、過濾、吸附、平衡」的『濕地動次動』舞步,更加認識女神-新海人工濕地的功能、力量,與之共生同舞forever。
編舞/演出:彭筱茵;共同創作/演出:陳怡靜、莊凱雯、陳學愉
「與濕地共舞」律動工作坊,帶領參與者進入新海二期人工濕地,模擬濕地中的生物與生態環境,以及踩踏「濕地動次動」舞步,在「沈澱、過濾、吸附、平衡」的濕地動能中,體感濕地淨化的功能,重新思索與河流與生活的連結。
微觀自然—水生植物的微觀世界
李蕢至
|共創對象|新北市立板橋國民中學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說明了萬物在微觀與宏觀眼界的轉換,從觀察的實踐到覺察的感悟。 此件作品由李蕢至藝術家與新北市珍水志工趙淑芬老師,帶領新北市立板橋國民中學學生進行了一場結合自然生態與藝術的學習體驗。認識濕地、觀察常見濕地水生植物:香蒲、蘆葦、大萍、布袋蓮之切面,並將其繪製下來。也回應作品「荷居」,以荷葉的形狀結合水生植物的維管束特徵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