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品介紹
Introduction of works
Lua Rivera/濕地藝廊
༄ 作品概念 (Artwork Concept) :
藥用植物,又稱為草藥,自史前時代以來就被用於傳統醫療。植物由數百種具有不同功能的化合物組成。而這些藥草最初會綁成小捆,懸掛在陰涼、溫暖、通風的地方風乾。 板橋濕地生態系統中的這些植物,有助於淨化流進河川前,城市裡的污水。我希望能收集這些植物,並以風乾藥草和大尺度的形式展示,讓大家可以穿梭在其中,聞聞、觸摸和欣賞。 就像在戶外畫廊一樣,大家可以閱讀有關這些植物信息,將他們納入自己的知識和日常生活中。對我來說,這些植物就像是治愈城市水源和土壤的草藥。
藥用植物,又稱為草藥,自史前時代以來就被用於傳統醫療。植物由數百種具有不同功能的化合物組成。而這些藥草最初會綁成小捆,懸掛在陰涼、溫暖、通風的地方風乾。 板橋濕地生態系統中的這些植物,有助於淨化流進河川前,城市裡的污水。我希望能收集這些植物,並以風乾藥草和大尺度的形式展示,讓大家可以穿梭在其中,聞聞、觸摸和欣賞。 就像在戶外畫廊一樣,大家可以閱讀有關這些植物信息,將他們納入自己的知識和日常生活中。對我來說,這些植物就像是治愈城市水源和土壤的草藥。
Lua Rivera/濕地藝廊
༄ 使用媒材(Artwork Material):
木材、植物
木材、植物
Lua Rivera/濕地藝廊
༄ 作品尺寸(Artwork size) :
10mx10mx3m
10mx10mx3m
Lua Rivera/濕地藝廊
༄ 藝術家介紹 (Artist introduction):
出生於墨西哥,透過藝術創作消彌不同領域之間的界限,並促進跨科學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展覽不被畫廊空間所限制。藝術作品以生物體的築巢、生長和適應等過程為基礎,善於不斷探索和運用參與、錄像、攝影和編織等多元形式而著稱。
出生於墨西哥,透過藝術創作消彌不同領域之間的界限,並促進跨科學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展覽不被畫廊空間所限制。藝術作品以生物體的築巢、生長和適應等過程為基礎,善於不斷探索和運用參與、錄像、攝影和編織等多元形式而著稱。
新北市立板橋高中Make4Fun自造實驗室/新月.浮島
༄ 作品概念 (Artwork Concept) :
「新月.浮島」:自然復歸與城市的共生
竹子構成的人工浮島代表可再生資源,傳遞了我們與土地的聯繫和重建自然河川生態的願景,而由回河川汙染物製作的水鳥則提醒著我們環境生態的脆弱。整體裝置被蘆葦手抄紙包覆,突顯了人工溼地之於城市的再生和可持續性。我們期盼經過這裡的旅人能夠重新思考如何實現城市和自然的共生。這片溼地不僅是水鳥的家,也是我們安居樂業的寧靜之地。
「新月.浮島」:自然復歸與城市的共生
竹子構成的人工浮島代表可再生資源,傳遞了我們與土地的聯繫和重建自然河川生態的願景,而由回河川汙染物製作的水鳥則提醒著我們環境生態的脆弱。整體裝置被蘆葦手抄紙包覆,突顯了人工溼地之於城市的再生和可持續性。我們期盼經過這裡的旅人能夠重新思考如何實現城市和自然的共生。這片溼地不僅是水鳥的家,也是我們安居樂業的寧靜之地。
新北市立板橋高中Make4Fun自造實驗室/新月.浮島
༄ 使用媒材(Artwork Material):
竹子﹑蘆葦﹑紙﹑回收垃圾
竹子﹑蘆葦﹑紙﹑回收垃圾
新北市立板橋高中Make4Fun自造實驗室/新月.浮島
༄ 作品尺寸(Artwork size) :
300cmx145cmx100cm
300cmx145cmx100cm
新北市立板橋高中Make4Fun自造實驗室/新月.浮島
༄ 藝術家介紹 (Artist introduction):
新北市板橋高中Make4Fun自造實驗室成立十年,是全台第一所公立學校成立的Maker space﹐擁有完善的數位自造工具和以人為本的教學策略,長期透過設計思考的方法,引領學生進行生態環境﹑弱勢族群需求......等議題等進行探索與實踐。
新北市板橋高中Make4Fun自造實驗室成立十年,是全台第一所公立學校成立的Maker space﹐擁有完善的數位自造工具和以人為本的教學策略,長期透過設計思考的方法,引領學生進行生態環境﹑弱勢族群需求......等議題等進行探索與實踐。
ECHO TALLER 工作室(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沼繫
༄ 作品概念 (Artwork Concept) :
人,如何與自然產生共同的平衡關係?如何讓人們體驗到溼地的美以及我們對他們的侵略呢?我們想要藉由強化大自然與人們之間的關係,透過觸覺和聽覺感受,讓人們因為這個作品,進而放慢腳步、靜下心來和溼地產生更深入的互動體驗與感觸。
以真空成型的技術,使用透明度不一的板片,壓製出人造拼磚的單元型,裡面融入溼地中自然的植物、石子,再運用類似緞帶的手法,將作品由橋的欄杆上一路延伸到草地,形成視覺上的串流以及人們互動的動線。
將植物封印在人造物建中的手法,就好像是反映溼地周圍都是人造建築的感覺,將溼地的生態化為縮影在設計之中,透過此舉讓人們了解到生態的現況。
太陽西下時,透明度不一的板片在陽光的照射下,照映出植物的倒影,形成不同層次的空間感受,並且作品延伸至河岸景觀,使的人們可以近距離觀賞荷花、休憩,利用削弱視覺,強化觸覺及聽覺的感受,循序漸進的引領著人們進入五感的體驗,締造觀賞、美觀、紓壓、體驗、休憩的有趣空間。
人,如何與自然產生共同的平衡關係?如何讓人們體驗到溼地的美以及我們對他們的侵略呢?我們想要藉由強化大自然與人們之間的關係,透過觸覺和聽覺感受,讓人們因為這個作品,進而放慢腳步、靜下心來和溼地產生更深入的互動體驗與感觸。
以真空成型的技術,使用透明度不一的板片,壓製出人造拼磚的單元型,裡面融入溼地中自然的植物、石子,再運用類似緞帶的手法,將作品由橋的欄杆上一路延伸到草地,形成視覺上的串流以及人們互動的動線。
將植物封印在人造物建中的手法,就好像是反映溼地周圍都是人造建築的感覺,將溼地的生態化為縮影在設計之中,透過此舉讓人們了解到生態的現況。
太陽西下時,透明度不一的板片在陽光的照射下,照映出植物的倒影,形成不同層次的空間感受,並且作品延伸至河岸景觀,使的人們可以近距離觀賞荷花、休憩,利用削弱視覺,強化觸覺及聽覺的感受,循序漸進的引領著人們進入五感的體驗,締造觀賞、美觀、紓壓、體驗、休憩的有趣空間。
ECHO TALLER 工作室(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沼繫
༄ 使用媒材(Artwork Material):
塑膠PET板、濕地植物、石膏、消光PLA線材
塑膠PET板、濕地植物、石膏、消光PLA線材
ECHO TALLER 工作室(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沼繫
༄ 作品尺寸(Artwork size) :
180cmx10cmx860cm
180cmx10cmx860cm
ECHO TALLER 工作室(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沼繫
༄ 藝術家介紹 (Artist introduction):
來自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目前皆為陳長忻老師主導的 ECHO TALLER STUDIO 的成員。我們雖然來自不同的高中職類群及領域,但我們擁有共同的理念:積極參與社會與人文關懷的議題,並在建築設計相關的活動及競賽中進行設計實踐,希冀能夠發揮所長讓社會更美好。
來自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目前皆為陳長忻老師主導的 ECHO TALLER STUDIO 的成員。我們雖然來自不同的高中職類群及領域,但我們擁有共同的理念:積極參與社會與人文關懷的議題,並在建築設計相關的活動及競賽中進行設計實踐,希冀能夠發揮所長讓社會更美好。
李蕢至/時間種子
༄ 作品概念 (Artwork Concept) :
「掃落葉,掃心地......」是佛教修行時常聞的語句。清理的不只是環境,更是看見時間流動與清理思緒的行為。
「時間種子」是個作為軀殼來裝載時間的有機雕塑,以可見的形體去捕捉不可見的流動能量。當大自然的能量隨著環境變化,雕塑同時也在轉變,以呼應自然的變化特質,回應「成、住、壞、空」的物理四相。
作品像是一個面對面的容器,以自然素材構成,象徵著大漢溪和新店溪在此匯聚,而中間的留白空間將光匯聚,穿透其中。
「掃落葉,掃心地......」是佛教修行時常聞的語句。清理的不只是環境,更是看見時間流動與清理思緒的行為。
「時間種子」是個作為軀殼來裝載時間的有機雕塑,以可見的形體去捕捉不可見的流動能量。當大自然的能量隨著環境變化,雕塑同時也在轉變,以呼應自然的變化特質,回應「成、住、壞、空」的物理四相。
作品像是一個面對面的容器,以自然素材構成,象徵著大漢溪和新店溪在此匯聚,而中間的留白空間將光匯聚,穿透其中。
李蕢至/時間種子
༄共創:
宋雨凡、黃重元、黃鼎鈞
宋雨凡、黃重元、黃鼎鈞
李蕢至/時間種子
༄ 使用媒材(Artwork Material):
竹子、溼地植物、鐵、不鏽鋼網
༄ 作品尺寸(Artwork size) :
250cm(L) x 203cm(W) x 303cm(H)
竹子、溼地植物、鐵、不鏽鋼網
༄ 作品尺寸(Artwork size) :
250cm(L) x 203cm(W) x 303cm(H)
李蕢至/時間種子
༄ 藝術家介紹 (Artist introduction):
李蕢至,臺灣環境藝術藝術家,以「水」作為創作中思考的觸媒,雕塑自然界中的流動能量,透過物理性勞動的現場創作在有機世界中建立起與自然溝通的方式,透過作品將有形的世界與無形的宇宙相互聯繫,探索人和環境間的關係。
作品曾發表於台灣、日本、韓國、紐西蘭、德國、保加利亞、冰島、與國內外藝術期刊,目前居住在臺灣並在世界各地創作。
李蕢至,臺灣環境藝術藝術家,以「水」作為創作中思考的觸媒,雕塑自然界中的流動能量,透過物理性勞動的現場創作在有機世界中建立起與自然溝通的方式,透過作品將有形的世界與無形的宇宙相互聯繫,探索人和環境間的關係。
作品曾發表於台灣、日本、韓國、紐西蘭、德國、保加利亞、冰島、與國內外藝術期刊,目前居住在臺灣並在世界各地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