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景澤創意

台灣曾被視為「日本的大吉嶺」?

已更新:2020年6月23日

飲食文化的養成,不只與當地的自然資源、氣候環境有關,也可能被政治與經濟所干涉。茶之於台灣的歷史,最早可以回溯至清代,但當時人們以喝烏龍茶、包種茶為主。台灣人現在最愛的奶茶,它的基底——紅茶要等到日治時期才開始流行,這與當權者鼓勵種植、生產製造有關。



台灣人對「茶」的喜愛超乎想像,每年平均喝掉超過10億杯手搖,其中又以奶茶最受歡迎,珍奶的風潮甚至襲捲了日本,成為當地年輕人打卡拍照、嚐鮮的新事物。但你想過台灣人對茶類的偏好,其實與政治、歷史有關嗎?

茶之於台灣,最早可以回溯至清代,但當時人們以喝烏龍茶、包種茶為主。奶茶的基底——紅茶要等到日治時期才開始流行,喝紅茶在當時可是一種時尚潮流、西方文化的象徵。

關於紅茶在台灣的起源,據傳劉銘傳於1889年擔任臺灣巡撫時,在廈門英商的引薦下,邀請印度阿薩姆地區的專業技師來臺推廣紅茶的製造,但因為不受茶農青睞,未能成功。要等到日治時期,紅茶才開始被大量生產、製造與銷售,並留下正式的文獻紀錄。

1895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的同一年,日本孟買領事吳大五郎正好到阿薩姆與孟加拉地區的茶園考察。後來,他將這些調查寫成《印度內地巡迴復命書》,裡頭有篇報告詳述大吉嶺紅茶的製造方式與機械化發展,並提及臺灣同為茶產豐富之地,可以打造為「另一個大吉嶺」。

紅茶在魚池落地生根 飄香全世界

參考資料:三井製紅茶主要輸出地(重繪)



除了台灣的自然環境適合、國際市場對紅茶的需求日益增加外,總督府也為了解決烏龍茶、包種茶掌握在外國洋行與台灣茶商手中的現象,決定扶植財團,積極種植紅茶。1899年,三井合名會社在今日的三峽、大溪與新店地區引進相關技術,並興建紅茶工廠。

雖然台灣茶產業最早分佈在北部山區,但用來製作優秀紅茶的阿薩姆茶種較不適應當地氣候。1925年,負責調查及開發台灣的物產的殖產局引進3種阿薩姆茶樹種子,隔年1月分配給三井合名會社與魚池地區業者試種,最後發現魚池的生長狀況最好。

魚池紅茶能聲名遠播至今,都要歸功於日本農業專家新井耕吉郎。1926年,22歲的他來到台灣,受僱於平鎮茶葉試驗支所,四處尋覓適合種植阿薩姆紅茶的地方,發現魚池的地理環境、氣候跟印度東北最相近,後來更協助當地成立紅茶試驗支所,以及輔導民間業者種茶。


三井克服環境弱勢 成就紅茶王國

同樣在1926年,三井合名會社於大溪興建新式機械製茶工廠,即角板山工廠,開始大量生產紅茶,產量急速增加。由於印度、錫蘭、荷屬東印度群島間實施限制茶葉出口的協定,再加上日本匯兌便宜,臺灣紅茶產量於1934年暴增,對外輸出量突破突破500萬斤。

從此,台灣茶葉種植邁入新時代,紅茶帶動了大規模製茶廠與製茶機械的發展。總督府也看中紅茶產業的潛力,透過政策鼓勵日資來台經營,在日治中期後,整個產業遍及整個中北部山區,甚至高雄、花蓮、台東等地都能見到紅茶的蹤跡。

1940年,總督府為了進一步提升台灣紅茶的品質與產量,開始對阿薩姆茶園進行補助,像為三井合名會社取得大量土地、投入學術資源。即便三井旗下的茶園多在北部,阿薩姆茶種發育沒有魚池來得好,但仍克服自然環境的弱勢,紅茶栽種面積達80公頃,產量為當時第三大,並打造聞名遐邇的品牌「日東紅茶」。

從上述內容可知,飲食文化與政治、經濟密不可分,台灣人對茶類的喜好轉變,跟總督府重視紅茶產業也有關聯。日治初期,紅茶算是稀有品,能喝上一杯,就能展現身份的尊貴,等到產量增加、平價喫茶店出現,飲用紅茶變得相當普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參考論文

  • 邱顯明,《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4。

  • 黃馨儀,《日治時期台灣紅茶文化研究──以三井合名會社為例》,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民俗藝術研究所,2007。

  • 曾宇良、宋承恩,《從社會生產關係探討魚池鄉紅茶產業變遷影響》,地理研究第56期,2012。

2,462 次查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