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為讓更多民眾能夠親近並認識濕地,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長期推動濕地環境教育,且每年在新月橋下舉辦「新北濕地藝術季」,今年即將辦理第6屆。新北濕地藝術季透過展示自然藝術作品、市集、展演等形式,帶領民眾用不同的觀察視角與體驗活動走入不一樣的濕地空間,開啟藝術與生活之間的對話,欣賞濕地之美,理解濕地的價值與重要性。認識作品互動的同時,與濕地的連結也就此展開。








2025新北濕地藝術季

2025新北濕地藝術季 以 「種籽之旅」 為題,回顧新北濕地藝術季的過去,以及濕地的未來,並將種籽生長的過程延伸至環境與人們的互動關係。今年的策展模式將結合環境教育與藝術創作,由雙策展人帶領青年藝術家與創作團隊親身走入濕地,透過感受與探索,轉化為藝術創作,透過創作營的培力與引導,在一步步的探索中完成創作。使藝術成為理解濕地生態的一種方式。
濕地是一個充滿變化與層次的環境,因水的過渡以及土地濕潤程度的不同,塑造了多樣的生態系統,也為不同的種籽創造更多元的萌芽條件。在這片變動不居的土地上,有些種籽隨風飄逸、有些種子漂浮於水面,不同種籽會適應不同環境,各自尋找適合生長的地方,當環境允許,它們便能扎根茁壯,形成豐富多元的生命景觀。

今年的藝術作品也以「種籽」的概念,探索藝術如何在生態系統中傳播與共生,包含1件主題作品、6件由藝術家與志工協力創作的亮點作品,以及7件青年創作團隊。讓參與者從藝術創作的角度切入,深入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在體驗中感受濕地的生命力與多樣性。
期待藝術如同種籽,在濕地這片孕育生命的場域中落地生根,發展出屬於這片土地的故事,也為環境與藝術的對話開啟新的可能。






關於大 漢溪
自1992年起,新北市政府為改善生活污水問題,在大漢溪河畔透過河岸低灘地構築「大漢溪濕地生態廊道」,從中游往下游依序為鹿角溪人工濕地、城林人工濕地、打鳥埤人工濕地、浮洲人工濕地、新海一、二、三期人工濕地及華江人工濕地等八座人工濕地。人工濕地是仿造自然濕地的天然淨水環境,同時也提供動植物棲地等附帶效益,提供諸多的生態系統服務。
近年因污水下水道接管率提升,以除污用途的人工濕地,逐漸轉型為以提供市民遊憩及自然體驗的景觀環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提供環境教育、生態及休閒機能。

策展人
吳思儒
關注人文與生態永續相關議題,致力於社會設計實驗中找尋解決之道。曾任職於生態實驗室、常年參與非政府組織生態調查研究。現為景澤創意執行長,並創辦川流之島流域學校、貳拾號公民會所及三時生活實驗室。

策展人
李蕢至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複合媒材組畢。臺灣環境藝術藝術家,出生於臺灣雲林縣,居住在臺灣並在世界各地創作。進入大自然之中直接向自然學習,通過自身與自然的關係、物理性勞動以及對有機世界的看法與自然元素建立了聯繫和溝通,以了解其內在的靈魂和意識並詮釋著自然哲學。具二十多年國內外藝術創作、藝術進駐、策展、參與藝術節豐富經驗。






新月橋板橋端
開幕式
114/10/4 (六) 14:00
作品展期
114/10/4 (六) -11/4 (日)
周末活動
114/10/4 (六)-10/5(日) 13:00-19:30
環境友善市集、舞台表演、導覽解說、手作體驗、策展人藝術家座談、互動演出工作坊










焦點活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