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極危動物】低調彈琴又愛挖洞的豎琴蛙

每年4月的最後一個週六(今年是04/27), #全球拯救瀕危青蛙日#SaveTheFrogsDay),

臺灣的蛙有消失危機嗎?雖然很想回答沒有,但紅皮書名錄告訴我們有的,「 #豎琴蛙 」已經在極危名單中。


優美鳴叫但沒有鳴囊

豎琴蛙的體長大概只有4-4.5公分,對小小的豎琴蛙來說,4月是 #繁殖季 的開始,牠們會一路鳴叫、生殖,並持續到9月。在這段繁殖期,雄蛙會發出「登、登、登」的叫聲,這被科學家聽到了之後,認為像是豎琴一樣的動聽,豎琴蛙之名因而得來。

擁有優美叫聲的豎琴蛙,卻沒有一般蛙類要大聲蛙蛙叫的重要構造「 #鳴囊 」,鳴囊是幫助蛙蛙叫得更大聲的構造,可以說是求愛的武器之一。沒有鳴囊的豎琴蛙,又用什麼方式求愛呢?


低調為她挖個小窩 

低調低調再低調的豎琴蛙,會先挖洞築泥窩,才吸引雌蛙入洞房。相較於其他蛙類直接把卵排進水中,豎琴蛙要先耗費2-3小時挖洞,實在有些辛苦,但也因此較不容易被天敵發現。

除了雄蛙會用力挖洞,雌蛙也不是省油的燈,產完卵之後,雌蛙會持續待在洞旁,有科學家推測,這是一種護卵的行為。


窩有危難了

#築泥窩 這樣的特殊習性,讓豎琴蛙對於棲地的要求特別嚴苛,牠們需要住在潮濕、鬆軟的泥濘地,且因窩裡時常 #保持積水,所以不能夠離水域太遠。

而豎琴蛙對棲地的種種需求,也讓牠們特、別、珍、稀。因族群小——只有300-700隻,棲地少——只分布在南投(除了臺灣也只分布於日本八重山群島的西表島與石垣島),豎琴蛙目前已經被列入2017臺灣兩棲類紅皮書名錄的極危等級物種了。

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裡,豎琴蛙也被列為瀕危物種,真的非常需要關注。

護蛙行動從賞蛙開始

要保護豎琴蛙,就得來看看豎琴蛙的棲地出現什麼警訊。這一帶的人為開發行為如露營區,帶來用水需求的壓力,但如果改變了水源的供給、讓水源有污染,就可能會讓豎琴蛙面臨更險峻的生存壓力。

此外,我們也可以從觀察較為常見的蛙類開始認識蛙類面臨的處境,像是跟豎琴蛙長的有點像又常見的「#腹斑蛙 」,就是很好的觀察對象。

相較於豎琴蛙,腹斑蛙背上的中線,沒有豎琴蛙來的明顯,而且腹斑蛙比較大隻,雄蛙有鳴囊,如果正好看到牠鳴叫,可以發現腹斑蛙嘴巴下方像吹口香糖泡泡一樣鼓起來。是不是很可愛呢?歡迎一起加入愛蛙的行列!

 

參考資料

 

關於【極危動物】系列 — — 臺灣極危五大脊椎動物

有許多動物正面臨滅絕的危機,讓我們看看牠們、想想牠們的處境,進而在生活中選出一個良善相處的方式吧!

臺灣極危五大脊椎動物們來自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林務局發表的「紅皮書名錄」,這名錄讓我們更了解牠們生存受威脅的狀況,而五大類群包含陸域哺乳類、鳥類、陸域爬行類、兩生類、淡水魚類,共評估617種,其中極危的動物就有15種!

280 次查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