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參與與公私協力
資訊公開
-
公開目前具無障礙森林遊憩的市有林地、路徑與遊憩空間的資料(坡度、設施等)以讓大眾了解現況與無障礙的可及性。
-
參與活動辦理前,提出能與地方居民連結及共鳴之願景與政策方向,讓民眾事先了解基本資訊及理念。
-
建立資訊公開交流平台,資訊透明並開放大眾共管,讓民眾有知情的權利以避免爭議。
-
溝通與對話需要理性討論加上科學依據,並「清楚易懂」且「資料庫充足」的公開資訊,讓政策落實過程就能有相關數據及資訊進行溝通與調整。
擴大參與
-
建議廣納關注組織和更多利益關係人參與,共同討論、進行政策溝通。
-
保障身心障礙者參與公共事項討論的開放性。政策討論過程中一定要有障礙者或障礙團體的全程參與,並可納入林地規範法規。
-
遊憩或景觀的設計上,應提高多方面的溝通及互動,避免單一意見以及硬體式或罐頭思維。
-
利害關係人可納入不同面向議題團體。
-
提供誘因讓更多公民願意共同參與討論。
-
培力民眾判斷森林情況,並建立通報系統,建立公民科學資料庫。
-
可結合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的概念與大學合作。
-
不同類型親子關係樣態的需求應該被看見及重視(年輕家長攜帶小孩、青年陪同長輩出遊等)。
參與手法
-
民眾參與的相關決策或提案,建議以審議式民主來透過對話和論證落實合理性。
-
相關參與活動需有成果及回饋呈現,民眾才會對自身參與的事情有感。
-
結合志工隊或社區大學,建立常態性的公民參與機制。
參與期待
-
提出能與地方居民連結及共鳴之願景,共同友善保護當地森林。
-
透過工作坊和問卷促進溝通討論,釐清各方意見,讓臺北市森林的經營管理能有明確定位及流程並讓大眾看見森林功能的多元價值。
-
確保民眾意見能確實傳達給政府之管道。
公民團體
-
透過公民團體與在地社群兩者合作消弭理念差異。
公私協力
-
森林經營管理可透過參與式保障體系(PGS)、社區支持農業(CSA)等方式。
-
企業可打造「時間銀行」系統,並從中推廣「環境資產」的發展。
-
政府與企業合作,導入企業社會責任(CSR)、企業永續發展(ESG)、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等概念,並規劃建立認養機制與實質交易辦法,共同進行森林經營管理。
經營管理機制
現況問題
-
應搭配教育、補助方案、監督方針及媒體宣導,鼓勵私有林地地主配合政策,並鼓勵生態工法。
-
民眾不清楚林地相關規範,且罰責未落實。
權責劃分
-
應以集水區、河系、生態廊道等原則劃分管理範圍。
-
應以生態系劃分步道管理權責,並釐清非正式步道的管理權責。
-
森林經營管理涉及多層面的議題,需跨部會、跨層級合作,不應被行政區域限制。
經營方法
-
部分步道人潮過多,可進行流量管制。
-
建議在白皮書中納入「以手作步道作為山徑及步道維護的措施」。
-
明確訂定經營管理方向後進而討論如何管理,避免認知、資訊落差引發衝突。
-
經營願景執行的方法能夠使大家安心,並有一致的SOP。
-
須明確檢視思考臺北市森林遇到的問題,才能將「執行的原因」以及「要達成的目標」說明清楚。
-
公有林的經營管理方式可依開發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等三級。輕度為親山親水,不會大面積干擾處;中度為人工造林、次生林等;重度則為經濟使用。
-
可與在地社區合作共管,如設置社區苗圃。
-
應於網路公布步道相關資訊。
步道規劃
-
建議跨專業專家與組織整合現勘,進行既有森林步道周邊的生態調查,瞭解環境背景的限制及無障礙的意義與可行性,後續可作分級管理。
-
白皮書應納入「幾年內要達成幾處無障礙森林步道」等政策願景,臺北市鄰近郊山的各行政區至少各建立一個無障礙森林步道示範區。
-
讓障礙者感受到鋪面跟都市的差異處,但仍須以易於行動為前提,以建造更多真實的自然體驗。
-
步道設計除直行向上的步道外,也可以有腰繞路徑,讓不同使用者都可以體驗。
-
步道週邊設施與配套應包含,便於輪椅行動的鋪面、環保的無障礙廁所及無障礙巴士,使障礙者也能搭乘接駁車。
-
有效利用木材,如木棧道舖面,可減緩木材中儲存的碳回歸到大氣的時間。
-
步道應增設公共設施,如涼亭、廁所、供水站,並標明路標。
-
參考國內外步道設計,增加創造及創新性。
-
步道建設應盤點其必要性,規劃固定路線,避免造成公有林過多的路跡出現。
環境教育與傳播
現況問題
-
民眾對自然環境不了解可能造成危險。
-
盤點相關的民間組織與行動,整合環境教育資源。
操作方式
-
相關議題應融入生活環境,較易使市民感受森林議題與自身的關聯。
-
應避免罐頭化的環境教育機制或設施。
-
先藉由工作坊進行環境教育,再舉辦活動形塑認知,最後改善法規。
-
都市化導致自然環境與日常生活脫節,難以引發學生對自然環境的興趣,可與食農教育、仿生科技結合。
-
結合地方學,設計因地制宜的環境教育。
教育環境
-
提高步道的自由及彈性,讓市民可以探索及觀察自然。
-
藉由觀察設施增加人與野生動物的接觸,或許也能降低物種衝突的問題。
公民教育
-
建議納入環境教育宣導,增加民眾對於植栽及公有林利用的認識。
-
臺北市森林面臨人為利用、土地佔用和管理問題,因此除了硬體改善,更重要的是對市民的教育訓練配套及觀念建立,可助於大眾後續進入公共論壇與政府對話。
-
以鄰里長作為森林環境教育宣導起點。
學校教育
-
教師無暇顧及環境教育,可利用校外教學或彈性課程的時間進行環境教育。
-
教師缺乏相關訓練,可推動環境教育認證制度。
-
應建立學界與教育界的交流機制。
-
目前的教材過時過於填鴨式,應隨環境變動而調整。
-
疫情導致實地訪查難以執行,可利用科技模擬。
-
校園植栽數量及種類減少,可將環境教育擴張至校外,或在校園內引進多樣化的動植物。
-
中小學課程融入親山活動。
生態保育與監測
現況問題
-
行道樹管理應降低更換頻率,並重視育林及育苗。
-
潛力點應串聯林地外的其他都市綠地,並嘗試輔導私有地加入綠地串聯,或將都市熱島綠化。
資料調查
-
建議明確公有林管理目標,充分盤點自然資源,並進行長期生態監測,建立基礎資料與外來種生態狀況,以利經營管理規劃,且持續經營與監督。
-
可參照生態熱點資訊,考慮未來與生態熱點重疊的景觀區是否可以有創新性的作為。
-
應積極推動「碳排量計算」相關研究的發展,目前治理上較執著於質化數據,但亦須量化技術的應用。
-
建議由市府層級藉此機會釐清國家公園、重要濕地及公有林周邊地區的生物棲息地功能與連結性。
生態保育
-
造林樹種選擇應符合現地環境狀況,挑選原生物種,並評估合適的樹種及造林密度。
-
工程承包廠商進行作業時,建議安排具專業能力的專家監督,避免實際施工內容與原規劃設計不同,造成錯砍樹種等情形。
-
步道建設應考量動物對於各類棲地的利用特性,如陸域及水域交接地帶,避免步道建設造成棲地破碎化。
-
活化利用應不造成林地切割與破壞,劣化區域則應積極復育。
-
目前森林經營潛力點以樸門設計的概念來看,部分不需做特別利用區域可以保留其荒野環境作為微生物及蜜蜂的棲地。
-
避免過時且無助於生物多樣性的種植與設施。
-
應重視森林生物多樣性。
-
應打造生態友善建築,避免窗殺或生態陷阱。
-
應推動公園棲地化。
-
保護區可培育在地特色植物,促進學術研究及交流。
產業發展與生態系服務
生態系服務
-
造林目標除碳中和外,應考量其他生態系服務,如支持、供給、調節及文化等。
-
納入都市林對於民眾的好處 (如作為糧食供給補充庫、促進健康並減少疾病等)
-
生態系服務價值應納入民俗植物及人文歷史脈絡進行討論
發展潛力
-
臺北市具發展森林療癒及生態城市的潛力,可與職治師及社福機構合作發展森林療癒,讓民眾享受自然環境。
-
可於都市林發展戀愛步道、秘密樹洞或遊園車等休閒遊憩行程
企業參與
-
應避免森林資源被大企業壟斷
林業相關
-
在進行砍伐取材、生產國產材時,提供明確資料以避免爭議。
-
國產材發展應考慮到公有林中仍有天然林、次生林及經濟林等不同的情況。
Copyright © 景澤創意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Tel: (02)2581-1365 Fax: (02)2581-3335 E-mail: service@visionunion.com.tw Add: 臺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二段129-2號